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正文

    汝州焦村——花果山上“拾榴”王

    2020-08-11 09:52:36    浏览:2    点赞:0

    因为要做生态农业,河南省汝州市的戴凯华将原本无名的小山唤作“花果山”,意为福地仙果,将石榴改为“拾榴”,则是要突出动作。一个“拾”字,成为戴凯华返乡创业的鲜活注脚。以石榴勾画出的创新蓝图,让他成为汝州市乃至周边都小有名气的石榴王。

    0.jpg


    “花果山”的石榴园。

    返乡创业上山做高端

    在2014年返乡前,戴凯华在一家涉农公司就职,负责做的也正是石榴,而返乡自己种石榴,则缘于一次被他称之为“命中注定”的回乡之旅。2013年底的那次回乡,让他第一次意识到,汝州市焦村镇境内的丘陵上非常适合种石榴。

    “石榴石榴,没有石头就长不出好石榴嘛。”戴凯华介绍说,这里土壤中碎石随处可见,经过检测,钙、硼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超正常值一倍以上,非常有利于石榴生长。

    经过省农业农村厅、省农科院等相关机构专家的“会诊”后,戴凯华确定了要在这里种石榴。从地理位置来看,北纬34°本就适合种植石榴,位于嵩山南麓、呈梯田状分布,光照充足、通风良好、昼夜温差大,是软籽石榴生长的天然“良港”,园区300米深的山泉水富含钙、镁、硫、铁、锰、锌等各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,很好地解决了灌溉问题。

    2014年,戴凯华流转土地600亩并签订30年长期合同,成立了汝州市士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开始种植石榴。当小拇指粗的石榴苗栽种上后,水沟村附近的村民开始质疑:“一下弄这么多地,摊子铺这么大,种石榴会能挣钱?”

    “从一开始,我已经做好顶层设计,定位就是生态种植。”戴凯华说,他要做的,就是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(PEOP),这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中非常高端的标准。

    2016年开园后,戴凯华的优质石榴不仅吸引了百果园等国内高端农产品平台的订单,周边的群众也开始加入进来,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。

    1.jpg


    村民在种植基地务工,将石榴分级、包装

    生态种植的人、禽、机械配合

    2019年11月6日,戴凯华的石榴园已基本结束产品分级阶段,进入包装销售期。办公室内,他用指环刀切开一个石榴递过来说:“先尝尝再说。”个大、色红、爆汁,超甜不涩,风味浓郁,这是许多品尝者给戴凯华的反馈,也正是百果园相关负责人一年四次来园区考察、高于市场价50%收购产品的原因。

    品种上,戴凯华采用国内外诸多软籽石榴相互嫁接、培育新品,再从中优选优育,最终培育出第三代软籽石榴——“拾榴花果山”牌软籽石榴,果大靓红、皮薄易剥、汁多籽软、果味浓甜。戴凯华现场用测糖仪随机检测一个石榴的糖度,高达18.5°,他介绍说最高的能达到19°,而园区的石榴,只有超过16°才能采收、出园。

    为了不使用化肥、农药,戴凯华在园区内建立起生态种植模式:全园种草,养殖大雁除草,机械灭茬配合控草;用吃虫又不上树的乌鸡除虫,以悬挂糖醋液、安装杀虫灯、种植向日葵等多种方式引诱、转移和消灭虫害。

    戴凯华介绍说,传统种植模式下,石榴“嘴儿”也就是萼筒内要用药棉或药泥塞上防虫,而他采用人工掏去花丝,从源头上切断虫卵入侵机会。为了保证石榴果表皮不受损伤,保障商品性,他还采用人工去除果子周边的叶片、针刺,之后再套袋。

    2.jpg


    戴凯华在办公室里,便可以通过遍布园区的摄像头,随时查看园区情况。

    “虚拟价格”下的管理之道

    “这几箱是5斤装的,那边是一级果。”正在装箱的工人任素兰嘴里说着,手上不停,周边或站或坐的十几个工人分拣、装箱、记录,配合默契。

    来自梁窑村的任素兰从开园便在这里工作,每天收入100元,“有老有小,就在家门口挣钱啦。”高峰时,与任素兰一起在园区工作的村民超过200人。

    1200亩、200人,要生产合格果、好果,管理尤为重要。戴凯华采用了“虚拟价格”的方式,以20亩为一个小区,由区长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开展生产。以单果重量、花斑数量等为依据,设定不同系数,以小区最终生产的产品系数等因素给区长结算费用。区长每月有保底收入2500元,多余成果则在年底结算,以质量为核心的弹性收入机制,不仅能让区长等管理者获得更高收益,也能培养提升区长的管理能力。

    “我一个人怎么操心也管理不好这么多石榴树,这种‘合伙人’管理制度能把大家的积极性、创造性激发出来,避免‘按时干磨洋工、计件干瞎糊弄’的管理弊端。”戴凯华说。

    3.jpg


    石榴基地内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和诱虫灯。

    未雨绸缪抗风险

    两个月前,戴凯华对今年的收成还信心满满,但10月份一场持续10余小时的大风让园区损失惨重。生长关键期遇见多年不遇的持续大风,让石榴表皮损伤严重,虽然不影响口感,却大大降低了商品性,特级、一级果占比大大下降。

    按往年算,套袋70万个,产量至少有70万斤,每株30斤、亩产3000斤,即使按照10元一斤的价格,亩收入3万元、纯收入就能超过1万元。“但农业生产没有‘如果’,这也给我提了醒。”戴凯华介绍说,一场大风,每斤20元的价格变成了每斤2元。

    在“花果山”附近,水沟村就有一个地名叫“大风口”,而向北不远,有座山峰就叫招风顶。通风给石榴种植带来优势,但大风则带来损失。但对戴凯华来说,这次损失却是好事。“这里年年都有风,这次大风对园区的未来却很关键,它提醒我今后要更加重视防风,把种植防风带、修剪叶片、刺针等工作进一步细化。”戴凯华说。

    明年,戴凯华的园区将拿到“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”认证,也将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正式编号,加上已经获得的“有机转换产品”认证,园区的生态优质石榴将带着更多的优质标签走向市场。(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董豪杰 代珍珍)

    (原载于2019年11月19日《河南日报农村版》5版)


    0
    !我要举报